首页 > 凯发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K8·凯发(国际)官方网站|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詹红教授(1)(图)

发布时间:2025-03-10 17:35:22    次浏览

职责与坚守,28年无悔的急诊人—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詹红教授记者吴春燕通讯员蔡珊珊1987年,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式组建急诊科,作为当年六年制本科毕业的詹红留校成为第一批从事急诊专业固定编制的医生,兼任过急诊科秘书,2005年任科副主任、2009年任科主任,她见证了急诊科的成长历程,一路走来,始终坚守专业职责与医德底线。在28年的急诊工作中,有非常时刻的挺身而出,有工作出色而受到肯定的舒心时刻,但更多的是每天重复着高强度的查房诊治病人、研究解决疑难病例、处理复杂的医患关系、管理协调的行政工作,但不管岗位如何变化,“急诊科一线医生”仍是詹红最重要的身份。 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詹红教授(1) 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2012年大年除夕夜10点多,詹红回科室探望值班的医护人员,恰逢一名53岁、参加过1979自卫反击战的病人因身体不适被家人送到急诊科,初步判断病人可能为急性心肌梗死,詹红迅速带领急诊科医护展开抢救并联系CCU导管室医师、护长赶回医院,为病人建立绿色通道,在急诊科经过了吸氧、吸痰、除颤等一切急救措施,但患者仍数次心跳停止,情况十分危急,生还几率极低。为让患者跟儿子再见一面,詹红马上通知刚吃完年夜饭回到深圳的患者儿子,立即赶回广州。抢救过程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一凌晨1点多,直至儿子赶到病床前才终止抢救。欣慰的是,参加这段延时抢救的医护人员没有抱怨,也没人中途退出。当詹红回忆这段经历时,语气中是深深地遗憾,“但我们至少让他的儿子见到了父亲最后一面,也总算让这个病人过了一个年”。事实上,像这样大年夜在急诊科值班度过的情景,詹红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了,虽然有时会遇到各种醉酒患者或家属的无理、躁狂、甚至出手伤人,但她想到曾有患者家属深情的一句 “你们在积德啊!”,作为医务人员她也就感到自己的付出是非常值得的。詹红认为,急诊科医务人员除了常规的抢救技术手段外,具有人文关怀素质和医患沟通能力也是在急诊科处理好日常工作的重要条件。2013年4月,一位老年女性病人脑梗赛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在基层医院治疗无效后转入中山一院急诊科病房,按病情需要应马上转入重症病房,但病人的女儿坚决要求在急诊科重症室陪伴母亲渡过难关。治疗期间,病人家属不断对急诊科的工作提出质疑,认为查房不仔细、觉得护士声音太大、检查安排不合理……面对如此挑剔的家属,有些医生难免会心存委屈。教授查房时,詹红一如既往认真对待患者,精心调整患者的治疗方案,诊治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仔细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并耐心地听取家属的意见,合理之处,要求医护人员改进,对由于受急诊科工作特点局限的,便耐心向病人解释。并时刻提醒医护动作和声音轻柔,以免打扰到病人休息。经过33天的悉心治疗,六个器官功能损伤的病人以良好的健康状况出院进一步康复治疗。出院时家属以“一指禅”(指精确调整呼吸机参数使患者病情迅速好转的技术)来表示佩服詹红医生的诊疗技术。并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数月前,一位在因上腹疼痛就诊于消化科的77岁男性病人在医院突然晕厥、心跳骤停,被送到急诊科后,急诊科与CCU团队进行了全力抢救。经过多达17次的心脏除颤,病人的生命被成功挽救,顺利出院,急诊团队在此过程多次拒绝患者7000多元的红包。上述类似的事情在詹红这么多年的急诊工作中比比皆是。至于为家庭困难的病人买饭、募捐,为三无人员解囊等这些扶危济困的好事在詹红看来,已成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对于病人的合理需求,我们在能做到的范围内尽量满足。”这是詹红经常向科室成员表达的理念。据统计,近5年来急诊科无一起最终成形的医疗事故,在这样一个性质特殊的科室,实属难能可贵。詹红将此归结为全体同事除良好的医疗技术外,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医德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还有“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的观念,是急诊科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还能建立起较好的医患关系的重要原因。急诊一线医生詹红觉得“急诊一线医生”是一个十分崇高的岗位,它预示着在非常时刻要有挺身而出的担当。2003年席卷全国非典疫情,近几年连续发生的禽流感疫情、登革热疫情,急诊科都是首当其冲,期间曾连续出现日急诊量过千,而且有大量的发热病人。这时的詹红既要在临床一线诊疗患者,又要统筹预防疫情扩散,还要尽量避免自己的医务人员受到感染,压力之大可想而知。难能可贵的是,詹红带领着急诊科团队不断地战胜了危机,广东省、广州市曾先后授予她抗非典三等功。2008年作为国家专家组成员参加中国农卫司西部扶持项目支援青海边远地区,走村串户送医送药,詹红说:“与那里基层工作的艰辛相比,我们的工作环境真是太好了,要知足啊!”由于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良好的工作态度,2009年詹红被聘为广州亚运场馆副经理,负责完成亚运志愿者培训与亚运场馆救治工作,她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并受到亚运组委会会的表彰。2011 年詹红作为卫生部派出的首次以“国家医疗队”命名的全国三支医疗队之一的医疗队副队长,来到贵州毕节、威宁开展巡回医疗工作。这一次,她目睹了乡镇卫生所连正常供水都不能保证的简陋条件,亲眼看到缺医少药地区老百姓用粪便给中毒患者催吐情景,也经历了急救出车在盘山公路上遭遇刹车失灵险些葬身悬崖的惊险—这些经历让她深深体会到基层老百姓看病就医困境,她在心里默默的要求自己在这段时间尽可能多做能帮助当地提高医疗水平。为此,她参加组织当地医务人员开展地震演练,参加电视台普及急救技术节目,她与当地急诊医生一起出诊。在毕节和威宁,詹红不仅亲力治疗还捐钱救助当地病人,她还认真耐心地为当地医护人员传授知识经验和现代的急诊理念,为贫困山区打造一支不走的急救技能培训专家团队,至今詹红还保持着与援助医院急诊科主任的联系和交流。当地医生说:“短短8天,但她却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国内知名医院专家的优良作风带到威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细微显精神,平凡见硕果。她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精湛的业务技能、和蔼可亲的工作态度、心忧人民的博大情怀、无悔的奉献精神,永远留在乌蒙人民心中。”由于急诊科的医护人员紧缺,詹红一直以在临床一线参与抢救病人当成神圣的事情;作为中层领导,詹红依然承担着急诊科的三值工作;即使在节假日,只要急诊科一个电话需要,詹红就会马上赶往医院;有时半夜抢救病人,遇到不理解的家属,解释病情到将近天亮,第二天又按时到岗……对于寻常人望而生畏的急诊一线工作,詹红早就从留在急诊科那一天起便坦然接受,从未失职或懈怠。这么多年来詹红也觉得亏欠家人许多,但亲人的理解和支持、患者及家属的鼓励、中山医人的责任让她最终坚持了下来。建立和谐的急诊科詹红提出“建立和谐的急诊科”,“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管理理念。急诊科注重科室人才梯队的建设,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予以安排不同的工作,并充分发挥鼓励科室成员参与各项团队工作,“多看别人的优点”是詹红常说的一句话。尽管人员相对不足,急诊科仍较圆满完成各种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尊重前辈、团结同事”是詹红在科室各项工作中遵循的原则—对于高年资医生工作上的疏漏之处,詹红都会及时进行沟通;并且在科室自己带头尊师重教,常嘱咐下级医师了解急诊科的发展史,急诊科的发展凝聚着每一代人的努力,希望在急诊科工作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够“雁过留声、人过留痕”;对年轻医师的合理诉求,詹红也会尽量满足,希望通过学科发展留住人心。急诊科的相关的各种会议、培训,詹红会尽可能安排大家有机会积极参与。2010年卫生部大型巡查中,中山一院急诊团队受到高度的赞扬:“急诊科管理规范,绿色通道设计合理、开通顺畅”。2012年急诊科获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2013年急诊科更是获得了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科主任,詹红对医护的困难之处都尽量体谅并帮忙解决,对急诊科的氛围定位是“幸福的急诊科”。急诊科曾有护士身体不好,在院领导支持和詹红的积极沟通下,这名护士调到一个相对轻松的科室。医护人员无故遭到病人家属的谩骂甚至暴力对待,詹红会对受害者予以细心安抚并积极协助民警处理。每逢节假日,詹红都会回科里慰问值班医护人员。急诊科医生压力大,急诊团队通过各项活动或人文关怀来帮助释放压力,比如每天早交班朗读有关的英文句子,除学习英文外,齐声诵读也感觉到团队的力量和放松心情的作用,科内只要大家提出有益科室发展的事情詹红也积极支持实现并一直坚持着。同事感觉到詹红更像是大家庭里一位温柔可亲的大姐姐。对于科室的医风,詹红坚信源清流洁,一切要求先从自身做起。急诊科上下评价詹红:“多次拒收红包,坚决不作违规、违心的事情”。对此,詹红笑称,这么做不过是为了使自己能够睡得踏实。由于她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多次连续被评为校院级先进工作者,白求恩似的医生的称号,优秀工会委员、临床带教先进教师、全国本科生技能大赛特等奖优秀教官、2013年中山一院医德医风标兵等荣誉,并在2013年新华网主办的首届“中国好医生”评选中荣获“医德高尚奖”,2015年又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寻找中国最美医生”专题节目中受到表彰。选择了,就要时刻牢记职责与使命从1987年至今,急诊科与詹红同龄或后来陆续留任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所剩无几—出国、转行、转科、辞职,急诊科长期高压、超负荷的生活和紧张的医患关系让人员流失成为严峻的问题,仅今年上半年,急诊科流失了6位医生、3位护士。由于医疗任务的繁重,在急诊科晋升也显得更慢更难,对此,詹红很坦然—“既然选择了急诊科,就要时刻记着自己的职责,坚守自己的使命”。对于这位已经工作了28年的急诊一线医生,坚守二字意味着日复一日的繁重工作,意味着时刻准备挺身而出,意味着恪守一位医生的底线。这或许也是那个年代中山医在詹红身上刻下的烙印。